close

      最近選戰將至,每次打開電視不小心看到候選人受訪,最後總要來上一段快問快答。有趣的是,我的同事們及丈母娘,似乎也搭上這股快問快答風,目前空降「快問快答排行榜」第一名的題目,就是『何時打算生小孩啊?!』

      生育率逐年下降,甚至在近年跌破1%,已使台灣成為全世界第一:生育率第一低!政府將低生育率列為「國安議題」,並以戰略計劃的層級來處理這個問題,卻始終沒有明顯的改善(難道這就是我們「戰略計劃」的水準?!)。政府不樂見少子化的理由主要有四:民間消費動力降低勞動力不足國家稅收減少,以及人口結構異常

      但是以我來看,政府主要在意的只有第三點:「國家稅收減少」,而這跟生育率之間的關聯性,卻反而相當牽強......

      讓我們一一檢視政府所持理由:

第一、民間消費動力降低:

      網路上有一段由聯合報記者許玉君撰文之報導:「觀察過去數據,十年以前的國內民間消費成長率,幾乎與經濟成長率亦步亦趨,但自民國90年以來,民間消費的增幅經常不到經濟成長率的一半,這肯定與國內新生兒逐年減少、高齡人口與日俱升等趨勢有關。」這雖然不是政府發表的報告,但多少可以猜測政府的想法與邏輯,但這根本就是過度推論與跳躍思考的邏輯謬誤!因為在同時期,也是M型社會逐漸形成的關鍵期間,而我的前文『消費能力的邊際效應
』也說明了M型社會對總消費能力傷害的假設!影響消費能力的因素很多,改善的方式也很多,其中有一些方是同時能夠解決一些社會問題,比如說改善M型社會的極端程度;而另一些方法,或許可能產生一些效果,卻也會同時衍生其他的問題,而在我來看,盲目的「催生」就是屬於有副作用的後者!

第二、勞動力不足:

      從引進外勞開始,台灣就已經進入勞動力不足的時期了,看看對岸的大陸,中國大陸擁有13億人口,他們同樣在面臨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否則之前怎麼會有「沿海缺工」的警報?當一個社會的勞力密集產業發展到某一個程度,一定會面臨勞動力不足的時期,而一般而言有兩種解決方式:A,引進廉價外勞,有利企業雇主;B,改善就業條件,吸引勞動力加入。台灣過去採取的是A方案,截至2010年8月,台灣失業人口約57萬,而外勞人數約37萬,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可以透過改善職訓和就業環境,將那37萬的工作機會漸漸還給台灣的失業人口,不但可以改善約六成的失業率,更可以一次改善許多因此現象而衍生的問題與困擾!而缺點是企業獲利降低,但不見得會影響產品競爭力。可惜的是目前政府仍把企業放在第一位......

      反觀對岸的中國大陸,利用沿海缺工的機會變相逼迫企業加薪、改善福利,企業卻也無法一走了之,之間還有哪些暗盤我是不清楚,但至少目前為止仍是讓為數眾多的勞工族群獲益,這點倒是值得相關部門深入研究!總而言之,勞動力不足跟生育率也是兩個不相關的問題!政府卻硬要扯在一起!

第三、國家稅收減少:

      2005年稅賦統計資料顯示,綜所稅收入只占國稅收入的23.35%,比重不到營業稅和營利事業所得稅總額的一半。當然我們可以主張各項的商業活動都和人口多寡有關,但是如果增加的人口沒有很好的就業環境,屆時難保不會加入失業救濟請領的一群,這對稅務體質有幫助嗎?稅收入不敷出的問題有許多待改善的部分,而我認為改善出生率絕對不是首要項目!

第四、人口結構異常: 

      這倒是我認為真正的核心問題,也是真正需要深入評估和了解的部分,究竟倒金字塔的人口結構會有甚麼影響?有甚麼方法可以改善異常結構下勞動人口的負擔?這部分需要參考他國家的經驗,並值得收集統計數據加以分析。畢竟這是一個講求evidence-based的年代,政府決策也應該要evidence-based才對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oo園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