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起來勞工與雇員好像只有任人宰割的份了嗎?我相信不是!就我目前的認知,我認為有三個部份是最關鍵的:



第一、多管齊下的均富政策


      雖然基本工資調漲或許對「均富」貢獻有限,但均富還是必要的!我們可以把個人收入依用途分成四個部分:(1)必要支出;(2)一般消費;(3)奢侈消費;(4)投資。我們對收入的運用不出這些範疇。當然,年收越高的人,一般消費、奢侈消費和投資的部分會越多,但我認為(2)和(3)的增加與年收入的關係並非線性,而應該是有邊際效應的,也就是年收達某種程度以上之後,(2)和(3)的增加會變得相當有限。


      在上述的假設下,M型社會會呈現這樣的現象:超過半數的人只能負擔必要支出,頂多再加上一點點的必要消費;剩下的人花在一般消費和奢侈消費的支出都到頂了,還多了一堆錢到處找地方投資。如此一來,不但整體社會的消費能力與需求受到限制,過多的投資資金還會造成投資報酬率下降,對M型社會中間偏左的族群又造成傷害(M型社會右方的族群因為挾有龐大資金,得以進行一些套利交易,可以在整體報酬率低下的情況下獲得高於平均的報酬),加速M型社會的兩極化!


      因此,應該要有多管齊下的政策,比方說奢侈稅、得以壓抑房價的房屋稅和土地稅配套、實質而具有長遠效益的補助和合理的稅制等等,透過一些比較間接的方法來達成「均富」的目標。



第二、不要過分強調勞力密集的產業


      台灣過去的經濟奇蹟的確是受惠於勞力密集的代工產業,但現今的物價水平已無法支持代工產業的員工薪資,廠商卻得要面對來自東南亞及大陸低成本勞力的競爭,我認為廠商必須積極轉型,提高技術以增加「被需要性」,除了廠商的自覺以外,政府和投資人也應做好監督的角色,對於那些壓榨勞工以獲得利潤(尤其是超額利潤)的廠商,應加以警告,使投資人明白支持這樣的公司等於在傷害自己的同胞與整體社會的利益,讓這些廠商無法籌資,並促使他們將低技術需求的製程轉往海外。



第三、提升教育制度的效率


      據說一些人力銀行現在都會開辦職前訓練,以協助失業的人找到工作,聽起來很貼心,但仔細想想,我覺得這是一個相當矛盾的現象。現在大學錄取率高達97%以上,但越來越多廠商表示無法找到適任的人才,我認為這是大學和應用面大為脫節的象徵,教育的目的原為「各有所長」、「適才適用」,但人人都讀大學的結果卻是「學識」和「技術」兩失,不但造就了畢業即失業的現象,更拖延了青年進入就業市場的時程。舉例來說,西點師傅(我沒有對西點師傅不敬的意思,相反的,我非常喜歡且極為仰賴西點師傅:p)應該是高職畢業便可以就業,就算再花四年念大學,他的生產力不見得會有大幅的提升,薪資也是一樣,反而是社會損失了這四年他所能產生的生產毛額。


      大學的確會對某些人有幫助,不管他的專長領域為何,但絕對不是「所有人」都能因此受惠!我認為應以證照取代學歷來作為選用人才的標準,並且重新檢討國中、高中職的課程內容,讓高中職畢業的學生有機會直接和工作需求接軌,如此才能提升教育的效率,並對整體社會產生正面的貢獻!


      這三個要件應該只是一整個配套措施的一部分,單獨一項能產生的效益都是有限的,而且一定還需要許多其他部分的改進做法,或許大家可以一起動動腦,想想看你覺得還有甚麼事情是我們應該要做、應該要推廣的?集思廣益,並且對社會提出改善的方法,也是我們「智慧型投資人」應該做的事吧?



(自以為自己是智慧型投資人啦,大家笑笑就好,不用太認真:p)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oo園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